9月19日,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线上艺术交流活动“艺术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奥尔加·阿尔加耶罗瓦,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院长罗杰·布朗,国际芭蕾舞教育联盟秘书长邹之瑞,西班牙国宝级弗拉门戈艺术家克丽斯蒂娜·欧约斯,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院长汉克斯·纳斯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原秘书长韩群力,纳米比亚艺术学院院长安吉利卡·施罗德,全球表演艺术基金会主席本杰明・伍德罗夫,著名音乐人萨顶顶、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就如何促进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搭建可持续艺术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平台,让艺术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表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带一路”文化互动代表,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博士出席研讨会,并发表视频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今年是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5周年,我们表示祝贺!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世界各民族艺术和文化的交流互动快速发展。令人遗憾的是,2020年疫情的蔓延、单边主义的扩张,给国际社会的跨文明合作带来冲击,由于历史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壁垒,导致各地区和各国人文、艺术、金融、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受阻,甚至出现冷战记忆。
“可持续发展与艺术和文化”是个大课题,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文化生态体系。历史的进步告诉我们,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市场和传播,封闭只会造成扭曲的价值观。民族、民生与文化多样性、全球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和而不同”,才能理解文化遗产过去的历史,看到现在的资源,才能加强文化艺术圈的团结,才能在保护世界遗产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纠正偏见,减少分歧,通过艺术思想、语言、肢体、环境表达出善良与魅力,分享和创造和平的红利。
2017年,我们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表了“和苑宣言”,创立了“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项目,旨在推动各国成为和平与文化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在全球治理中促进文化互动,维护开放、安全和非歧视性的文化艺术环境。这个项目涵盖了丝绸之路的完整地理范围、具有包容性的内涵,包括科学与技术、音乐与艺术、服装与服饰、医术与医药、语言与文学、传统竞技和体育、美食与农业、神话与幻想、宗教与精神、仪式与庆典十大版块。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方式进一步增强和平与文化的对话,为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发挥了平台与纽带作用。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这是给世界的一份特别礼物。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如何帮助曾经的“奴隶之路”国家?如何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创新模式支持战乱后国家重建家园、援助欠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如何超越种族、给青年空间提升文化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如何通过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促进全球治理结构的优化,以多边主义的全球思维缓解地区冲突?如何促进各国友好城市、友好社区的文化交流,使文化名片成为友谊的坐标?多年来,我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广泛赞誉。
当今社会,由于地域和种族的差异,东西方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基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发展。尽管艺术创作形式不同,但艺术语言是无国界的,艺术情感是共通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正推动文化艺术的共享,文化附加值和文化娱乐数字产品也成为经济转型的亮点。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聚焦本国市场,还要立足国际市场,在两个市场的双循环中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倡导通过线上线下、国内国际联动等多种形式扩大普及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并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怀。正如“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服务,也在用“和平+1”进行理念沟通和信任合作,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举办两届“青少年眼中的丝绸之路”国际摄影比赛和巡展,就是为全世界的青少年提供通过相机捕捉并理解丝绸之路上共同遗产的绝佳机会。我们的博物馆也经常举办各国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世界遗产。
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和创意研究是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友好成果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国与国、地区之间的文化合作在矛盾与再平衡的认知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认为:人生有不同的乐趣,只有坚持“和平+1”的路径,通过有温度、接地气、可持续的文化公益项目和可回味的故事,方能焕发内在激情。文化之路、和平公益的内涵与意义对人们认识世界、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我们愿意与各位携手推广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俗,造福人类,让和平露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