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20国是论坛”主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创新治理提升效能”。由国务院参事王兆星主持,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傅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艾伦·巴奈特,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庹登夫,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教授就“激发市场活力”一同进行演讲。
李若弘教授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助推国际国内“两个循环”与和平公益的话题所发表讲话并提出改进方案,得到了与会来宾的热烈掌声。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40多年中伴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变,在企业社会责任、科技创新和跨文明合作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事迹。但我们对此的宣传报道少,他们不希望将其成果只做为背景板,应选择一个时间节点进行系统宣传,激励他们在新时代、新挑战中再立新功。
李若弘教授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运营情况,他指出,一是B to G,引进来时是红地毯,随着各级领导干部调整“新人不理旧账”,政府支持的力度减弱,外商投资企业占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少。政府希望他们追加投资、减少外迁,但受美国贸易战和美元制裁的影响,跨国企业总部对未来发展空间有顾虑、缺少信心,只能等待新的合作机会。二是B to B,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竞争有落差。在体制优势的支持下,国有企业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方法灵活,各城市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又在攀比,而外商投资企业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资源配置模式,不做短期效益而不可持续的项目。三是B to C,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文化基因,外商投资企业注意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和股市,缺少人情世故和综合利益互动,在全球化的变局中也有待适应。
李若弘博士认为,当前,疫情大流行使各国面临着公共卫生安全的挑战。又由于历史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人文、科技、金融、信息和资源在国际间流动放缓,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信任危机、地区冲突也在升级,全球治理体系举步为艰,甚至出现了冷战的记忆。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矛盾再平衡中陷入困境。
为此,李若弘博士建议,习近平主席近日在视频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就“绿色丝绸之路”达成共识。我们可将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北京的“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人民外交、和平公益、科技创新、文化互动,用国际语言和国际规则,有温度、接地气、可持续的活动项目来促进国际交往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
在华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企业公民,和平公益是外商投资企业建设“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应通过多种形式研究和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定期召开政策沟通会和沙龙活动,掌握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动向、政策建议和项目需求,及时处理他们面临的难点问题,在治理方式和大数据应用上创新,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安居乐业和可持续发展上提供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责任中的独特作用。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与和平发展中展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局面。